2025 车路云 50 人论坛重庆: 战略协同破局智能化深水区
【重庆讯,2025 年 9 月 26 日】在全球汽车产业向 “电动化 + 智能化 + 网联化” 深度转型的关键期,一场聚焦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的顶级行业对话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拉开帷幕。由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(西部智联)主办的 “2025 车路云 50 人年度论坛”,以 “新范式・新未来” 为主题,汇聚 1500 余位全球产业核心力量 —— 涵盖 20 余家领军企业与科研机构、30 余个试点城市主管部门、100 余位车企与科技巨头高管,通过 “1 场开幕式 + 1 场主论坛 + 2 场分论坛 + 2 场闭门会” 的多维议程,破解智能网联产业化痛点,推动中国 “车路云协同” 方案向全球输出。
一、战略锚定:国家与地方双轮驱动,筑牢产业发展底座
当前,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已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赛道,中国凭借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协同,率先形成规模化推进优势。2024 年 7 月,北京、上海、重庆等 20 座城市获批首批国家试点,标志着我国从 “技术研发” 迈入 “场景落地” 的战略攻坚期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安顺在致辞中指出,中国已构建 “政策 - 资金 - 标准” 三位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:“十四五” 期间出台 70 余项专项政策,推动超 100 项国家级行业标准落地,各地累计设立超 2000 亿元新能源汽车专项基金。这种系统性支持,让中国在核心技术、产业链韧性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——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生产国、消费国与出口国,2025 年 1-7 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中,中国占比达 60.7%,持续领跑全球。
作为西部汽车产业重镇,重庆正以 “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” 为目标加速布局。重庆市政府副市长、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震披露,2025 年 1-8 月,重庆汽车产量 165.9 万辆(全国第三),新能源汽车产量 69 万辆(同比增 31.4%),产业产值达 3894.7 亿元(同比增 7%)。更关键的是,重庆已形成 “创新 + 制造” 的生态闭环:集聚 270 余家汽车领域研发中心、754 家高新技术企业,建成 4 家汽车行业未来工厂,上线汽车产业大脑,为 “车路云协同” 提供场景与技术双重保障。
二、全球对话:中国技术输出中亚,构建跨区域合作新生态
在全球产业重构中,中国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方案正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。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、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・诺罗夫直言,全球交通革命已进入 “中国引领” 阶段:“与西方聚焦小众研发、欧洲侧重监管不同,中国擅长规模化落地与商业化输出 ——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未来交通实验室与生产基地,而中亚正通过引入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与标准体系,实现车队现代化与就业结构升级。”
这种合作并非单向输出,而是形成 “互利共赢” 的生态:中国企业可借助中亚市场拓展海外场景,中亚则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产业升级周期。诺罗夫预测,未来 3-5 年,中国与中亚的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将覆盖充电网络建设、自动驾驶测试、运维服务体系等领域,形成跨区域的产业协同链。
三、痛点破解:行业大咖献策,直指四大核心挑战
尽管中国在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领域取得先发优势,但产业仍面临 “生态协同不足、核心技术待突破、场景拓展有限、国际标准缺失” 四大痛点。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、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提出四大破局方向:
生态协同:需平衡车企、路侧设施商、通信企业的利益诉求,让各参与方形成 “价值共创” 共识;
技术攻坚:聚焦车规级芯片、低成本路侧智慧终端、高阶自动驾驶算法等 “卡脖子” 领域;
场景拓展: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无人货运等商业化场景,形成可复制的盈利模式;
标准话语权:加快制定国际认可的 “车路云协同” 标准,提升全球规则制定参与度。
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则从 AI 战略视角提出 “两项共识 + 四项行动”:以 “智慧安全绿色便捷普惠”“安全与发展协同” 为共识,推动 “价值导向示范、场景驱动标准互认、可信数字基建共建、国际治理协同”,确保智慧交通全球稳健发展。
四、车企实践:差异化技术路径,破解智能化落地难题
作为 “车路云协同” 的核心载体,车企正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,从 “单车智能” 向 “车路协同” 升级。
1. 长安汽车:以 “安全” 为核心,构建天枢智能体系
长安汽车总裁助理、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介绍,2025 年长安发布 “北斗天枢 2.0” 战略与 “天枢智能” 品牌,聚焦 “眼明 - 脑灵 - 腿快” 核心技术平台。其创新点在于将 AI 大模型与车路云深度融合:“路侧设施采集的数据在云端汇聚,形成仿真训练的基础数据库;云控平台与路侧设备通过大模型实现语义化交互,让车路协同更主动、更高效。” 目前,该体系已覆盖智能驾驶、座舱、底盘三大领域,为用户提供 “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方案”。
2. 蔚来:世界模型驱动,打造全链路安全闭环
蔚来副总裁、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任少卿提出 “世界模型(NWM)” 理念,将其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支撑:“不同于行业将世界模型用于仿真训练,蔚来的 NWM 聚焦通用时空认知能力,可实现端到端自动紧急制动(AEB)、复杂场景自动应急系统(AES)等功能。” 目前这些技术已量产落地,显著降低人工驾驶事故率;同时,蔚来在车路云协同领域实现突破 —— 工厂内自动泊运系统通过车路传感器联动,实现从出厂到待泊区的全程无人化,效率提升 30%。
3. 比亚迪:整车智能破界,打通 “电动化 + 智能化” 壁垒
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钟益林强调,比亚迪 2024 年发布的 “整车智能” 战略,核心是打破系统壁垒:“车辆可实时感知内外部环境,毫秒级汇总信息并决策,调节部件状态。” 这种 “全局协同” 模式,让比亚迪在智能驾驶与能源管理上形成优势 —— 例如,通过车路云数据交互,车辆可提前预判路况,动态调整续航策略,解决长途出行焦虑。
五、基建与运营创新:“路 - 云 - 听” 协同,补全产业化短板
智能网联的落地,离不开 “路、云、听” 等基础设施与运营体系的支撑。论坛现场,嘉宾们围绕 “如何让基建更高效、运营更可持续” 展开深度讨论。
1. 路侧智能化:从 “被动感知” 到 “主动预警”
河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何勇海指出,传统单车智能在恶劣天气、夜间场景易失效,而 “车路云协同” 可构建 “超视距安全网”:“通过路侧设备实现风险秒级预警,让司乘从‘被动避险’转向‘主动防御’;同时,实时推送路况、服务区饱和率等信息,动态规划最优路线,将出行效率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幸福感。”
2. “听” 的突破:数据耦合与用户自主选择
央广车联网特聘专家、信息发展首席专家黄东提出 “‘听’的生态” 新概念 —— 不仅包含语音交互,更涵盖交通、车辆、媒体数据的深度融合。他认为,当前 90% 车辆仍为传统车型,需通过 “路控车” 与 “车感知路” 两条路径构建安全闭环:“让路在紧急时接管车辆,让车具备多维感知能力,最终实现用户在合适场景自主选择‘人工 / 自动’驾驶模式。”
3. 云与运营:Robotaxi 商业化的运维破局
如祺出行首席运营官韩锋坦言,Robotaxi 大规模落地的核心瓶颈是 “运营效率”:“如祺通过‘有人网约车 + 无人 Robotaxi’混合运营,提升运力密度;同时利用有人车队在接单中低成本采集数据,加速开城效率。” 针对无人驾驶运维痛点,如祺计划构建 “三级运维网络”(速度响应场、维保站、枢纽中心),并向全行业开放,破解 “线下运维设施不足” 的行业难题。
六、重磅发布:两大成果落地,加速产业标准化与规模化
论坛现场,两项标志性成果的发布,为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发展注入强心剂:
1. 《车路云一体化经济发展 2025》:首份跨领域实践总结
这份由 “车路云 50 人” 联合中国信通院、中金公司、车路协同创新联合体撰写的报告,是国内首份 “产研学金” 协同的系统性总结。报告梳理出 15 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核心经验,涵盖机制创新、政策突破、商业探索等维度,标志着我国 “车路云协同” 从 “分散试点” 进入 “模式推广” 新阶段。
2. 《车路云融合规模验证行动》:15 家车企联合攻坚
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、西部智联、清华大学联合牵头,15 家车企(含一汽、东风、长安、蔚来、比亚迪等)参与的验证行动,计划 2025 年第四季度在重庆启动。该行动聚焦 “云支持自动紧急制动、绿波车速引导、协作式车辆汇入” 三大核心功能,是我国首次 “车路云框架下的多车企大规模联合测试”,将为行业提供统一的技术验证标准。
结语:中国方案引领全球,智能网联进入 “协同攻坚” 期
本次论坛的召开,不仅破解了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的产业化痛点,更凸显中国在全球智能网联赛道的引领地位。从国家试点的规模化推进,到地方产业的生态闭环,再到国际合作的深度拓展,中国正以 “协同创新” 打破行业壁垒,推动 “车路云协同” 从 “技术概念” 变为 “商业现实”。未来,随着标准体系完善、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持续拓展,中国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方案将进一步向全球输出,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。
